中职生团队 "改良式创新" 破解医疗设备痛点

2025-04-06 09:43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2403

  在乐清市虹桥职业技术学校创新实验室内,机电专业学生团队正通过 3D 扫描技术解构市面主流智慧输液设备。与传统发明创造不同,这群中职生聚焦现有产品的临床应用痛点,通过逆向工程实现技术迭代升级。他们的创新实践为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了生动范例。

  痛点洞察:从临床场景到技术改良

  2023 年,该校学生陈芊孜在医院陪护期间发现,市面上智能输液设备普遍存在三大缺陷:强光环境下误报率高达 23%、仅能适配 3 种输液袋规格、医护端数据无法实时同步。这一观察触发了学校双创办的深度思考 —— 职业教育的创新不应局限于实验室,更应扎根产业一线。

  在导师周海珍和林亚飞的指导下,6 人团队历时 3 个月走访 5 家医疗机构,收集 27 条临床改进建议。通过建立 "问题清单 - 技术方案 - 原型测试" 的闭环机制,他们最终锁定环境抗干扰、多规格兼容、数据互通三大攻关方向。

  技术攻坚:在成熟产品上做"减法""加法"

  团队采用逆向工程分析法,对市售设备进行全方位拆解测试。针对红外传感器易受环境光干扰问题,成员林文博提出 "动态称重 + 多传感器融合" 方案:在保留原有监测模块基础上,新增微型称重装置,通过 AI 算法交叉验证输液速度与剩余量,将误报率降至 5% 以下。

  针对输液袋规格差异难题,学生们重新设计夹具结构,研发可调节卡扣系统,使设备兼容 50ml 至 1000ml 的 9 种规格,较原产品适用范围提升 40%。这一改进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受理。

  价值延伸:从技术优化到产业赋能

  这场 "改良式创新" 实践,打破了 "颠覆性创新才是价值" 的传统认知。技术导师周丕桂指出:"职业教育的创新应立足产业实际,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改进。这种创新模式更具现实可行性和推广价值。"目前,团队正与医疗设备厂商洽谈技术转化,计划开发低功耗版本以适应基层医疗需求。

  当职业教育真正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技术改良的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推动行业进步的磅礴力量。虹桥职校学子用行动证明:职业教育既能培育技艺精湛的 "能工巧匠",更能造就懂市场、善优化、会落地的 "技术革新者"。


责任编辑:赵硕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