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人才争夺战背后是第二个人口红利

2020-10-22 09:41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460

近年来,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发起的"人才争夺战"继续受到社会关注。许多城市在户籍、住房、教育、补贴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吸引了高素质人才定居下来。其中,不仅成都、重庆、天津、南京等城市做出了回应,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参与其中。不久前,上海出台了一项新政,大幅减少对名校毕业生的居住限制,推动了社会讨论的热度再创新高。

1603331050623251.png

如何看待这场‘人才争夺战’、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形势的变化使得劳动力成为城市竞争中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2019年千分之4,"十四五"期间人口增长率将趋近于零。早于总人口的劳动力比例和规模下降,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达到10亿的峰值后以每年300万的速度下降。不仅如此,我国正进入加速老龄化时期,一线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上海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严重老龄化的户籍人口已经无法承担城市竞争的主力军,未来必须依靠外来人口为城市注入创新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人口迁移正在转型,流动人口规模正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减少,流动中心也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对人才的渴望也反映了城市产业发展的旺盛需求。我国产业结构已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和重化工业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2019年服务业产值占GDP总量的5%以上,远超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内部,工业机器人,光电子器件,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也保持较快增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四新经济的新模式使区域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高技能创新人才需求水涨船高。"。


根据人口红利理论,劳动适龄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较高,抚养子女和老人的负担相对较轻,这就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从而形成了高储蓄、高投资的宏观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前40年里,由于人口结构转型带来的丰厚的人口红利,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在第一次人口红利用完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即将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一次人口红利主要来自低受抚养比率造成的高储蓄率,而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来自促进人力资本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点将从增加劳动力投入转向提高人力资本。第一个人口红利得益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为数亿劳动者提供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水平。第二个人口红利将得益于中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和持续努力。


然而,增加货币补贴并不是城市吸引人才的最佳方式。城市管理者有必要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人才战略,避免政策激励的短视效应。树立健康的人才观,促进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才流动障碍,扩大劳动力市场规模,提高城市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人口红利经济效率的转化。另一方面,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是人才战略的核心。创新型,知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人才,更要吸引人才。城市要依托企业研发平台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优势产业产学研融合孵化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留住人才还需要不断推进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和就业,生活,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