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并非一劳永逸,把握好度才能共赢
11月12日,一位微博网友发表了一张关于海淀4岁女娃的佛系鸡娃周安排的图片。不少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辛苦了,这样的鸡娃其实还有很多。有不少孩子因为要参加各种课外辅导,被剥夺了周末、假期等休息时间。鸡娃们的童年时间往往用来在各大辅导机构不停穿梭,鸡娃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行为和教育理念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鸡娃本身是大环境下被逼无奈的选择,更难的是如何把握鸡娃尺度,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身心也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鸡娃的本质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强加给孩子,让更容易被控制的小孩子去努力。长此以往,父母的这种非理性“鸡娃”,容易提前透支孩子的学习热情,降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习内驱力不足,产生厌学情绪,难以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快乐。父母过度“鸡娃”容易将自身的焦虑和压力转到孩子身上,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教育内卷下,很多父母过于关注儿女的分数,不断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但在精神、心理层面对孩子关注不够,孩子一旦没考好,可能会受到来自家长的批评甚至辱骂。长此下去,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难以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冲突”的危机中,若不能顺利地渡过该危机,就容易出现角色混乱,自我认识不清,从而引发一系列身心问题。父母长期的疯狂“鸡娃”,容易降低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自卑心理。
鸡娃教育也并非一劳永逸,根据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鸡娃教育的优势仅仅只能持续到四年级左右,而且孩子们的行为模式将会永久地受到影响。某些孩子注重成功的行为模式,容易在日后和其他人产生冲突。
即使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中,家长也需理性“鸡娃”,根据孩子的学习实际及个人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相应的课外辅导班。希望家长在“鸡娃”时,不要迷失了方向。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能一味地给青少年施加过度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家长应该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作者: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