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芸:针对儿童脑神经发育的城市景观
————疫情觉醒篇
什么时候算赢在了起跑线?
最早2007年出版的书《赢在起跑线》掀起了我国人民对鸡娃意识的觉醒。似乎从上幼儿园问题开始涌现,比如幼儿园门前的分离与哭泣,读小学后经常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看似简单的体能锻炼没有办法完成,一些自闭、孤立的孩子无法和同龄很好的沟通,甚至出现情绪失控,包括我的两个孩子在内,这些让家长们迷惑的行为,让我思考并寻找答案。
大脑发育是关键
很多父母特别注重孩子的营养,例如补充大脑营养的DHA等。实践发现0-3岁神经元的连结速度非常快,3岁后开始慢慢减缓,大脑控制着我们整个身体和情绪变化。抛开智商高低,同一年龄的孩子,怎么有的学习成绩好有的差?为什么学霸的孩子不仅学习优异体育还能那么突出?关键是大脑发育的程度有不同,大脑越用会越灵活,我们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通过相应的身体运动,适度的音乐刺激以及良好的亲子关系连接,可以有效刺激大脑各区域的神经元,促进脑部各区域的共同发育,所以孩子可以得到越多维度的运动会更聪明。
感官发育对情绪的影响
人类的七大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内耳前庭觉,本体觉)对内通过神经网络连接我们的大脑,对外感官是我们和世界建立链接的桥梁,桥梁的好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每个人的感官发育水平都有差异,可大致分为敏感、正常、迟钝(相对而言)。
感官的发育又会和我们情绪相关联,例如触觉敏感的女孩不愿意穿丝袜,穿上丝袜腿部的瘙痒不适感容易引发脾气;内耳前庭觉敏感的孩子容易晕车晕船;内耳前庭迟钝的孩子无所畏惧;听觉敏感的孩子入眠难容易醒;视觉发育较缓的孩子看到的字是镜像或分离的……所以一些教育人士非常注重孩子七大感官培养,给孩子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感官发育得好不仅让人觉得聪明从长远看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品质。
当今设计师如何考虑儿童景观
作为景观设计师的父母我会研究给孩子提供怎么样的环境可以激发感官发育而促进大脑发育。
从2016年至今,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规划、意见、导则等,包括双减政策,让国家、社会、家庭以及父母重新思考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我在工作中的契机主导了2021 SUSAS上海空间艺术季新华社区儿友好项目,上海提倡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是儿童触达且频次最高的地方,以社区疫苗点,幼儿园门前,小学校门口三个点进行了儿友好的社区改造。
0-3岁社区疫苗点
是婴幼儿和家长频次到达最多的场所,成人打疫苗冷静自觉,婴幼儿打疫苗表现出害怕和哭闹,核心是感官发育的不同,对打疫苗认知层面的不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孩子在接种疫苗后有30分钟的等待留观期,在社区疫苗点融入了可刺激孩子七大感官相关的设计,让这30分钟的等待变得不枯燥而有趣味……
图片来自奥雅洛嘉
3-6岁幼儿园
上下学高峰时间,街道聚集大量早来的家长们,一定希望在校门口提供体面可坐着等待的地方….
图片来自奥雅洛嘉
6-12岁小学
每日放学后,在空间集约的街道上,添加了积极的使用可能。像这样平时不妨碍行人的地面游戏;可刺激视觉的旋转筒并加入了学科知识,也许这里也会成为童年里曾经玩耍学习的地方;
图片来自奥雅洛嘉
这所小学有连续的沿街玻璃墙,设计师和孩子们通过一节课外绘画课,像这样一起画一组连续的图案,通过孩子们简单几笔的添加,连续的图案将充满想象力。
图片来自奥雅洛嘉
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随着中国对疫情政策的放开将引来首轮冲击,我们不仅意识到需要提高免疫力,还让每个人重新思考人类健康,以及健康与运动的关系,大众普遍认识运动可以强健身体,实际上运动对孩子来说还可以提升大脑发育,越用越灵活,越动越聪明。当这个意识普遍觉醒后,会以此为支点和需求,延展出对可提供运动复合场景的需求,对激发儿童感官场景的需求,对可城市景观的需求等等。(作者:李淑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