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遗”传人,走上致富的道路

2020-11-18 15:32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2449

新疆阿克苏地区新河县伊恰日克镇嘉义村是著名的民族乐器生产村。全村 290 户人家中,近半数以制作乐器为主。其中,在乐器生产中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进入嘉义村,房屋、院落装饰设计统一。似乎人们已经看到了百年前的嘉义村。




“300 多年前,嘉义村的村民就开创了乐器制作的历史”,据新河县文化中心主任司丽丽介绍,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 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5 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伊犁伊明是著名的“乐器之王”。走进他的家,院子里堆满了制作乐器的木材,第一块加工好的木板整齐地摆放在一起。


image.png


艾提一鸣的工作室就像一个乐器博物馆。维吾尔族传统乐器有各种风格和类型,如杜塔尔、艾泽克、雷瓦等。叶一鸣从 15 岁开始向祖父和父亲学习如何制作乐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训练,他现在几乎精通所有的维吾尔乐器。




在村里,艾迪一鸣等几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是技艺的传播者,更是财富的领头羊。由于伊提一鸣制作的乐器音节准确、音色优美、造型优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小区里很多村民慕名而来向老师学习。他回忆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带出了 200 多名学徒。通过几年的学习,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基本上可以通过制作、维护和演奏乐器来增加收入。


image.png


村里的徒弟图尔君·努尔东在这里学习、工作了 12 年,默认成了“伊提·一鸣的接班人”图尔君努尔东说:“这将使我受益匪浅,帮助我摆脱贫困。”。


image.png


为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让村里的“绝活”帮扶脱贫,嘉义村成立了乐器生产专业农民合作社。据合作社负责人阿卜杜拉·易卜拉因介绍,场地由村里提供,作坊建设资金来自国家扶贫资金,村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负责传授生产技能,附近 60 多户村民实现了稳定就业。”现在合作社年营业额达 300 多万元,职工全部实现了脱贫脱贫,“合作社职工吐尔迪·武普尔一直从事乐器雕刻加工,现在每月收入 4000 元左右。他说,过去除了耕地,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现在他从事乐器生产,家里有积蓄。”我想省下足够的钱在县城开一家合作乐器直销店,这样收入就可以越来越快地增加。”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